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78篇
  免费   1665篇
  国内免费   2139篇
测绘学   466篇
大气科学   1893篇
地球物理   2478篇
地质学   4533篇
海洋学   909篇
天文学   492篇
综合类   921篇
自然地理   1190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126篇
  2022年   399篇
  2021年   418篇
  2020年   377篇
  2019年   464篇
  2018年   528篇
  2017年   466篇
  2016年   549篇
  2015年   455篇
  2014年   563篇
  2013年   514篇
  2012年   486篇
  2011年   569篇
  2010年   534篇
  2009年   498篇
  2008年   459篇
  2007年   474篇
  2006年   355篇
  2005年   292篇
  2004年   279篇
  2003年   274篇
  2002年   284篇
  2001年   258篇
  2000年   303篇
  1999年   387篇
  1998年   328篇
  1997年   335篇
  1996年   275篇
  1995年   240篇
  1994年   287篇
  1993年   215篇
  1992年   166篇
  1991年   128篇
  1990年   102篇
  1989年   76篇
  1988年   98篇
  1987年   50篇
  1986年   44篇
  1985年   40篇
  1984年   35篇
  1983年   32篇
  1982年   35篇
  1981年   27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10篇
  1978年   5篇
  1975年   2篇
  1958年   7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21.
北京市土壤Hg污染的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城市土壤Hg异常/污染是中国普遍存在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文章对北京市近1000km2范围内的地表土壤、壤中气、大气干湿沉降、大气颗粒物、大气中的Hg含量水平和空间分布模式进行了系统研究,查明北京地表土壤Hg平均含量为0.41mg/kg,大气干湿沉降物中的Hg平均含量为0.194mg/kg,壤中气Hg的平均含量为559.65ng/m3,大气颗粒物PM10和PM2.5中的Hg含量分别为0.59和0.67ng/m3,大气中的Hg平均含量为3.13ng/m3。北京市自2000年起实现了由燃煤转变为燃气的减排措施,导致干湿沉降物中的Hg沉降通量显著减少,2006年大气干湿沉降物中Hg的沉降通量1.837mg·m-2·a-1,北京市城区(近1000km2)Hg全年沉降为1837kg,空气中总Hg浓度由1998年的8.3~24.7ng/m3下降到2006年的3.13ng/m3,大气颗粒物中Hg含量由2003年的1.18ng/m3下降到2006年的0.59ng/m3(PM10)和0.67ng/m3(PM2.5),表明北京市煤改气减排措施的实施显著改善了大气环境质量。通过对土壤中Hg的存在形式研究,发现土壤中有硫化物(辰砂)及各种Hg盐(HgCl2)的含Hg矿物,Hg也可以各种吸附方式或壤中气方式存在。研究证实北京壤中气Hg与大气Hg存在显著的相关性(n=131,R=0.267,p<0.01),表明壤中气Hg是大气Hg的重要来源之一。利用2005年地表土壤总Hg与Hg释放速率的线性方程估算,土壤Hg平均释放速率为102.42ng·m-2·h-1,2005年土壤释放进大气的Hg通量为936.70kg。在查明土壤中存在大量辰砂矿物的同时,还分布有大量具有高温熔融特征的金属微球粒和玻璃质微球粒,证明燃煤和冶金烟尘是地表土壤Hg的主要来源。土壤中Hg、S、pH和辰砂颗粒浓度在空间上的高度耦合性表明,碱性条件下,土壤中高含量的S和Hg是辰砂形成的重要原因。按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北京市I级土壤Hg环境质量的面积为176km2,Ⅱ级为808km2,Ⅲ级为24km2,超Ⅲ为36km2。Ⅲ级、超Ⅲ级主要分布在二环路以内的中心城区。城南(长安街为界)大气Hg环境质量明显优于城北,在北四、北五环之间的部分地区,大气颗粒Hg的环境质量为Ⅲ级或超Ⅲ级。在地表土壤Hg含量较高的中心城区,居民每天因呼吸摄入的Hg高达364ng,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风险。根据我国"十一五"规划中每年实现10%节能减排的目标,对北京市未来50年土壤Hg含量的时空演变趋势预测,预测2050年北京因干湿沉降带来的Hg输入量为16.03kg,地表土壤释放Hg的输出量为37.36kg,明显大于Hg的输入通量,土壤Hg的环境质量将得到根本改善。预测到2040年Ⅲ级土壤Hg环境质量的区域将完全消失,到2060年以Ⅰ级土壤为主。  相似文献   
122.
太原市区土壤中多环芳烃污染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1个样/km2的密度,1个分析组合样/25km2的方法,对太原市区土壤中多环芳烃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太原市区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平均含量为8.65μg/g;空间分布上北高南低,高值点主要位于工业区及交通要道地段;组成上以四环及四环以上的多环芳烃为主。通过与国内外城市土壤的对比可知,太原市土壤PAHs污染已相当严重,其来源主要是煤炭的燃烧。太原市工业布局、能耗类型和地理位置是造成土壤PAHs污染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3.
太湖流域土壤重金属元素污染历史的重建:以Pb、Cd为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太湖是位于长江下游的一个大型浅水湖泊,通过对4个代表太湖不同沉积环境的湖底沉积剖面的137Cs和210Pb沉积定年,重建太湖湖底沉积物和太湖来水流域土壤Cd、Pb的污染历史。结果显示:1980年以前,太湖底积物中Cd、Pb含量与流域内的自然背景含量相当,1980年以后,湖底沉积物中的Cd、Pb含量显著增高,这与我国大规模工业化进程的起始时间基本一致,推测工业化进程是湖底沉积物中Cd、Pb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1900年以来太湖湖底沉积物中累积含有Cd和Pb分别为146t和25980t,其中苕溪来水提供的Cd和Pb分别为40t、6777t,宜溧河来水提供的Cd、Pb分别为36t、6023t,其他来水(洮、滆、运河)提供的Cd、Pb分别为71t、13179t,其他来水是太湖Cd、Pd累积的主要输入途径。Cd、Pb累积的高峰期为20世纪80—90年代,1980年以来,运河来水Cd、Pb的输出通量为28.26t、3419t;苕溪流域Cd、Pb的输出总量分别为13.70t、1585t,其中人为源的Cd、Pb为8.90t、610t,人为源输出的Cd、Pb通量占总输出量的64.96%和38.47%;宜溧河流域Cd、Pb的输出总量分别为10.09t、1063t,人为源的Cd、Pb分别6.96t和500t,人为源输出的Cd、Pb通量占总输出量的68.68%和47.08%,表明太湖流域人类活动所导致的Cd已超过自然剥蚀过程,因此削减工业化进程中的Cd、Pb排放总量,控制太湖运河来水的输出通量是改善太湖底积物Cd、Pb环境质量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24.
长江全流域性的Cd异常是被中国正在进行的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发现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以长江流域安徽段为研究对象,对沿江镉异常源追踪与定量评估的方法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对安徽段长江干流及其主要支流悬浮物中元素含量的测量查明:悬浮物是流域内重金属元素大跨度迁移的主要载体;Cd在悬浮物中的富集程度远远大于其他重金属元素,这或许正是Cd可以形成沿江流域性异常的主要原因;长江干流悬浮物中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变化明显受到沿江支流的影响。安徽段长江干流及其主要支流重金属元素输出通量定量计算结果表明:秋蒲河是安徽段重金属元素输出通量最大的支流,每年在安徽段长江两岸土壤中沉积下约4.45t的Cd。利用悬浮物加密测量、1∶5万土壤测量和岩石测量对顺安河流域Cd异常源追踪结果显示:内生金属矿床特别是铅锌矿是悬浮物中Cd的最大的供应源。采用河漫滩沉积物分层采样技术和同位素测年技术,初步恢复了研究区Cd等重金属元素沉积和污染的地球化学历史,对研究区Cd等重金属元素异常的未来演变趋势进行了预警预测。  相似文献   
125.
三峡库区消落区土壤磷释放的环境影响因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三峡库区消落区万州段为试验基地,选取释磷能力较强的紫色冲积土,根据三峡水库消落带的"干湿交替"空间和时间特征,进行万州断面土壤磷释放的影响因子的实验室模拟试验和万州江面淹没的对照试验。研究发现,随着淹水时间的变化,各种形态的磷在前5~10d各形态磷变化有相当的差异,随后变化趋势趋于稳定。TP有降低的趋势,土壤磷有一定的释放。野外研究表明Olsen-P在淹水10周左右到达最大值,以后缓慢降低。淹水时土壤Olsen-P增加,干燥后降低。多次淹水时每次淹水后土壤的有效磷水平都略有增加,落干后相较上次落干后有效磷水平降低,最后一次淹水后相较与初始时Olsen-P水平低16.7%。随着淹水深度增加,土壤的Olsen-P水平在淹水时由淹水前20.53mg/kg提高到43.23mg/kg,增加110.6%。当上覆水磷浓度较低时(<2mg/L),磷吸附到达平衡的时间较短,约需要6周。当上覆水磷浓度较高(>2mg/L)时,磷吸附到达平衡的时间较长。微生物活动对淹水土壤的磷释放有一定影响,有微生物时磷的释放高于无微生物者0.048mg/L。种植植物的土壤在淹水后Olsen-P含量大于土壤直接淹没时的释放量,种植狗牙根(Cynodondactylon)和野地瓜藤(Ficustikoua)的土壤中Olsen-P分别较未种植物土壤释放量高出21.5%和12.7%。  相似文献   
126.
花敖包特大型脉状银铅锌多金属矿床赋存于下二叠统寿山沟组(P1s)裂隙破碎带中,属中低温次火山热液成因.矿床处于大兴安岭中南部的锡林浩特-霍林郭勒多金属成矿带上,断裂构造发育,火山活动强烈,银铅锌多金属多期成矿.矿体赋存于北西、北东及近南北向的构造破碎带里,矿体呈脉状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矿体规模中等,形态较复杂,厚度较稳定,组分较均匀.围岩蚀变发育,可出现3期,具明显的分带性.成矿期为晚侏罗世.  相似文献   
127.
中国南方含油气区构造—沉积类型及其勘探潜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方含油气的复杂构造区根据构造—沉积类型的不同,可将其分为四种类型。通过对不同类型典型含油气区的生烃量及非构造运动天然气散失量的化学动力学计算,认为这四种类型含油气区的油气聚集潜力从好到坏依次为:喜马拉雅运动抬升暴露型、燕山运动抬升暴露型、反复抬升—沉降型和海西—印支运动抬升暴露—后期浅埋型。主要构造运动发生越晚,对油气保存越有利。  相似文献   
128.
世界海洋油气资源与勘探模式概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描述了全球海洋油气储量的总体情况、海洋油气资源的地域分布以及海洋油气产量的状况与增长趋势。简略阐述了海洋油气勘探的阶段划分、海洋地质调查、海洋地球化学勘探、海洋非地震地球物理勘探以及海洋地震勘探各方法的基本特点、关键技术和常用手段等。对海洋油气勘探的前景,尤其是深水区和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探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9.
OWS(OGC Web Service)为空间数据共享提供了可行的方法,但如何在浩瀚的互联网上快速、准确地查询到符合用户需要的OWS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在对Web搜索方法进行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全文检索搜索引擎搭建OWS索引服务的思路,并采用Google实现了OWS索引服务中心的原型系统,该系统可以为互联网用户提供OWS搜索服务。  相似文献   
130.
In this paper, an inverse mapping is used to transform the previously-derived analytical solutions from a local elliptical coordinate system into a conventional Cartesian coordinate system. This enables a complete set of exact analytical solutions to be derived rigorously for the pore-fluid velocity, stream function, and excess pore-fluid pressure around and within buried inclined elliptic inclusions in pore-fluid-saturated porous rocks. To maximize the application range of the derived analytical solutions, the focal distance of an ellipse is used to represent the size of the ellipse, while the length ratio of the long axis to the short one is used to represent the geometrical shape of the ellipse. Since the present analytical solutions are expressed in a conventional Cartesian coordinate system, it is convenient to investigate, both qualitatively and quantitatively,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the pore-fluid flow and excess pressure around and within many different families of buried inclined elliptic inclusions. The major advantage in using the present analytical solution is that they can be conveniently computed in a global Cartesian coordinate system, which is widely used in many scientific and engineering computations. As an application example, the present analytical solutions have been used to investigate how the dip angle of an inclined elliptic inclusion affects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the pore-fluid flow and excess pore-fluid pressure when the permeability ratio of the elliptic inclusion is of finite but nonzero valu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